The smiths的音樂,似乎有一種魔力,每當你重複聽了一次之後,某一段的旋律會一直留在你腦海裡,然後你就會再想聽一次,再聽了一次之後,又多了二,三段旋律縈繞在你耳邊。你會發覺,僅有吉他和弦,喃唱低吟,加上殘酷咄咄逼人的歌詞,就可以構成令人折服的音樂了,這就是The smiths。
The Smiths在80年代初期英國曼徹斯特,由主唱Morrissey,吉他手 Johnny Marr , 貝斯手Andy Rourke和鼓手Mike Joyce組成。在 1983 年春天與 Rough Trade 唱片公司簽約,發行第一張專輯"The smiths"。這張專輯封面由Andy Warhol 製作,相信第一次聽到Morrissey的Vocal與他個人特質,一定會留下刻的印象,因為聲音實在太美了,除此之外,若少了Johnny Marr的吉他飄出優美的刷弦,也無法構成"The Smiths"這張完美的專輯(在我心中,他們每張專輯幾乎都完美無瑕)。

在1985年The Smiths 發行第二張專輯"Meat Is Murder",在這張專輯裡,除了音樂較上一張活躍,形式也跳脫於上一張專輯的青澀,Morrissey寫的歌詞,更是檢討個體與社會的關係。在" The Headmaster Ritual "、 " Barbarism Begins at Home "等歌曲, 指出制式管理對於兒童心靈的傷害,也批判了教育體制。專輯同名歌曲〞 Meat Is Murder 〞主唱Morrissey本身是素食者,所以這首歌內容即是在斥責肉食主義者,指稱肉食即是謀殺。
"

"The Queen Is Dead" 發行於 1986 年,被公認為 The Smiths最好的一張專輯,確立了新音樂一代宗師的典範的。 在這張專輯中,音樂風格更加豐富了,Johnny Marr 多變的吉他,將簡單而動人的旋律襯托的更加完美。音樂的風格也明顯地地放開了,令人回味再三。這張專輯 的標題曲" The Queen Is Dead",即指出對大英帝國黯淡失業社會現狀、以及歷史包袱提出了批判。這張專輯確實具有許多使人一聽再聽的優秀特質,對從來沒有接觸過曼徹斯特搖滾或是 The Smiths 的人來說,可能初聽之下僅覺得沒有什麼突出的特點、或花俏的技巧綴飾,就是很單純的吉他搖滾,但過後總是會忍不住回味再三,細細咀嚼歌詞、品味旋律。 The Smiths 便是有此能耐,能做到契合人心、而又歷久彌新。
The Smiths 下一張作品是 1987 年發表的The World Won't Listen。這張唱片本質上是一張新舊作品的混合體,收錄的皆是 1985 年到1986 年九月之間錄製的作品。包括了好幾首前幾張專輯裡面的歌曲,但也有不少優秀的新作,如” Panic ”、” Shakespeare's Sister”、 ” Ask ”、 ” Shoplifters of the World Unite ”、 ” Half A Person ”、” Rubber Ring ”等。
當The Smiths 再度推出一張全新作專輯時,已經是1987年,樂團宣布解散之後的事情了。"Strangeways,Here We Come" 中的 Strangeways是曼徹斯特一間監獄的名稱,唱片封面上所用的照片,也是在曼徹斯特街頭拍攝的。在製作這張專輯的時候,團體已面臨分崩離析的狀態,許多線索都暗示著他們即將分離,而專輯中音樂的感覺,是前所未有的感傷和失落。在感覺上, 歌詞的寫作方式,比較像 Morrissey 的個人專輯,歌詞內容有種將心比心的情緒,除了青澀的年輕人的感情之外,也嘗試人性與哲學課題。當時解散的原因是Morrissey和Marr這樂團兩位主腦不和的緣故,所以Morrissey的歌詞看似抽象, 其內容都是在探討The Smiths自己。
接觸The smiths,讓我開始對Britpop產生了興趣,想當初原本我的CD架都放Obituary, Carcass之類樂團東西,後來都被Suede, Pulp所取代,所以The Smiths開啟我音樂的另一扇門,也是影響我音樂風格的第二個團體........
Vulgar Picture
an illustrated discograghy of
The Smiths
請按圖片
待續.......
12 意見:
上次在大立精品的誠品音樂館,看到店內裝設的音樂試聽機,只要拿店內的CD,刷了條碼後就可以試聽。這樣就不用憑封面,又害怕可能買到自己不喜歡的CD了! 之前在boston的virgin music store有看到同樣的機器設計,店內很貼心的規劃試聽空間,還有舒適的高腳椅,常有很多人拿一大疊CD,邊喝咖啡邊試聽音樂。如果台灣有這樣的空間應該也不錯~!
我描述那段時期是90年代,那時台灣西洋音樂受限於唱片公司的代理,若要買非主流,獨立音樂的CD,不是託人在國外買,不然就去台北TOWER找,高雄那時唱片行很少有提供試聽設備,而且每張CD都包的緊緊的,必須憑自己感覺買了.跟過去比起來,現在聽音樂可是幸福多了
美國唱片行更好,California based 的 Rasputin Music Store 還可以自己帶CD隨身聽去那裡一張一張的試,virgin music store也是很好,但San Francisco那家試聽設備前面總是站滿了人,而且一用就是用很久
我也覺得以前那個年代(我是六年級生),購買tape 或 cd都只能依據封面與專輯介紹的內容來決定要不要買,真的很冒險,不過,這樣的冒險,有時還真的會有意想不到的音樂驚喜;現在,則多了很多線上試聽,及像大立誠品(真的很大,空間很棒)這樣的試聽機,真的很棒
聽你這麼詳細的介紹,真想買他們的CD來聽聽你所形容的殘酷咄咄逼人的歌詞,
憑感覺買CD好像都是六年級生會做的事...
唱片公司後來把"The smiths"的歌出了好幾個版本的精選輯,內容都大同小異,可以先從精選集開始聽
看了你對西洋音樂的進展史,真是期待你的下一部.下下一部.下下下一部.不過,不知道你的年紀多大了,如果七八十歲,就得寫好幾十部了吧.~甘巴嗲
有發現旁邊照片中的劇情編排很有創意,旁白與照片的人物動作粉搭,非常有趣
因為只有鴨子才會欣賞我....
我有時候也喜歡耍三八...
哈哈~~我還蠻喜歡你演唱會的劇照的~!!真的很棒~!!
我現在正在籌劃第二場演唱會,但還沒決定邀請哪些動物
你對音樂這麼深入了解,想必一定懂樂器吧!
我兩歲時就摸鋼琴,6歲幼稚園畢業表演時我演奏笛子,8歲我們里辦聯誼晚會,我被里長媽媽叫去表演拉二胡,10歲時國小校慶我表演拉小提琴跟另外一位同學吹法國號,12歲國小畢業我被老師叫去表演一人樂隊,就是吹口琴,腳踏著鼓,手彈鋼琴..國一接觸電吉他,然後暑假就跟著電子花車跑團,到了高中,就跟同學組了名叫"YA少年郎"樂團 ,後來因為升學壓力, 然後又要當兵, 所以解散了...至今..就沒再碰樂器, 所以一切又回到原點, 所以學樂器千萬不要太早...共勉之....!!!
我要留言
POST YOUR COMMENT 歡迎留言